NEWS

新闻资讯

从组织构建到价值实现 以更具活力的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22-02-10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宋珏遐

  国务院在去年底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情况的报告,较全面地展现了我国目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推进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380万个,平均经营规模134.3亩;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3万家,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全国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万家、联合体7000多个,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农户1700万户;此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超过95万个,服务小农户7800万户。与此同时,一些地区也在加快补齐小农户生产经营的科技和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例如,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出台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等等。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也在逐渐丰富起来。201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1109个,认定327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不过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仍较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经营理念不够先进等问题,区域性不平衡问题突出,用地以及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也有待深化和细化。如何将更多小农户纳入更具组织性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以集约化思路解决其收入不稳定、生产经营质量不高等自身无法破解的瓶颈,是下一阶段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关键点。

  提升经营体系的组织性

  相较于种植业,我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参照。

  以区域龙头企业对小农户带动作用最为典型的肉鸡养殖为例,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肉鸡养殖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到2014年我国商品代肉鸡养殖规模化程度已达到90%以上;同时,随着大型企业运用“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模式进行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产业规模化的背后实则是较高的组织性。以《金融时报》记者曾采访过的某市级肉鸡龙头企业看,在企业进驻之前,行业内以小农户散养为主。由于种源存在一定问题、饲料市场较混乱,肉鸡成活率和质量都不高,农户面临较大风险。该企业进驻当地后首先做的是疾病净化工作,淘汰带有疫病的种鸡;随后通过建立种鸡场和饲料厂、制定鸡舍规范、成立服务培训队伍,给予小农户从农资到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的帮助,并承诺兜底收购;在农户需要银行贷款时,企业还可以承担担保的角色。尽管较多职能集中于企业一身,小农户也不从属于企业,但通过分担生产风险和不同环节,企业与小农户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整体。

  由于存在土地零散化、机械投入成本高等客观因素,我国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程度明显低于养殖业,但同样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组织性的方式,将更多小农户纳入地区性的农业经营体系中。我国“大国小农”的农情将持续较长时间,面对无法克服先天短板的大量小农户,各地应结合自身产业和农业人口结构特征,鼓励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不同层面进行技术攻关和经验积累,并通过多种合作机制将成果导入小农户群体,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完善供应链、拓展生态链并且形成互融共通、协同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有效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化发展轨道。

  推动价值关联形成

  在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下,之前小农户需要独自面对的风险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在更充分的信息、技术加持下得以化解或者通过一定的合作方式分散给多个主体。实现风险的分散或化解,需要相应的价值关联机制保持通畅,即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或风险分担的服务主体应能够取得合理收益,如此,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保持活力,并有动力解决新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向前推进以及农户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小农户自愿投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要素越来越少。某位在供销社负责土壤修复服务的工作人员近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相较于几年前,当地农户购买专业化服务的频次在减少。在内部要素流动性不足时,如何用恰当的政策措施推动要素充分、有序流动,就成为推动价值关联形成的关键。

  在资金要素方面,财税和金融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小农户投入的不足。对于上述供销社的土壤修复服务,当地金融部门通过为供销社和小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保证了供销社能够在微利情况下保持服务规模和技术提升,另一方面,小农户也以较低投入获得了专业服务,实现了农业服务过程中的价值和利益流动。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清晰掌握不同类型、规模主体对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贡献程度以及对小农户的带动效果,以此来制定更精准和有针对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在财政支出分配上,各级政府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取舍,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用地政策也需要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农地和闲置农房流转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但农地和农房作为生产要素有必要实现稳定流转并形成合理定价机制。因此,各地应积极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农村资产流转机制和规范。

  从产业增值角度带动小农户增收

  在相对稳定的价值关联方式确定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和潜在收益分配结构,其实就能够明确了。规范资产流转、保障农户权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农业产业收益分配;但从更长期看,农业产业整体附加值的提升才是带动小农户增收的关键,而这背后需要更多技术和信息支撑。

  因此,数字农业技术要更多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这其中不仅包括诸如智能管理、农产品溯源等农业新技术运用,以及绿色、健康理念的融入,也要从大农业角度促进信息和数据共享,降低系统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农业产业总体收益的影响。

  除此之外,农业产业应主动融入城市群发展的需求,为市民下乡以及农民联合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带来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要素流动趋势的变化,农业多种经营和城乡融合下的乡村创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城镇居民对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农业休闲、康养等存在较大需求,农业产业应寻求与当地生态资源的高度结合,通过发展农业多种经营,进一步拓展潜在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小农户在大农业的转型下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并保持更可持续的利益分配关系。

版权所有 © 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0371-87088111    投诉电话:0371-86622099     地址:新郑市玉前路庆都首府23号楼

版权所有©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