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农村普惠金融实现多维升级

发布时间:

2021-10-11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宋珏遐

  2020年博鳌亚洲论坛《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对27个亚洲样本国家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进行了评估,中国排名位居前列。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随着农村银行卡发放及附加服务的持续推进、电子支付不断普及以及各地信用环境的改善,我国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缩小金融服务城乡差距的条件已相对成熟,农村普惠金融实现了多维升级。

  线上线下基础服务走向协调统一

  根据《报告》,截至2020年末,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同步增长4.94%,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38亿张,其中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2.65亿张,上述两者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人民银行指导推广的乡村振兴卡在全国各地发卡量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卡在用发卡量到去年末已达2172.42万张,同比增长超过三倍,其增值服务也日益丰富,新增了农技指导、农产品物流保鲜、涉农供应链等方面权益。

  在此基础上,从《报告》中的最新数据看,我国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在线上线下都有了进一步的优化。

  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7.13%,较上年稳步增加。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无接触”服务方式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并持续加大智能化网点布局力度。农村地区ATM机具数量同比减少1.88%;助农取款服务点在数量增加和支付服务覆盖率略有提升的同时,支付业务量小幅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县域电子支付服务的发展。调查显示,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82.72%,城乡差距缩小至6.44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农村生产生活中各类支付服务的不中断。而这背后是人民银行对移动支付服务进一步覆盖农村地区的工作部署,金融部门以日常支付服务、农产品分销服务等为切入点,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支付便利化水平。2020年,人民银行共指导开展249项县域及农村生活场景、236项涉农生产场景建设工作,全国县域地区云闪付APP累计注册用户达1.37亿户。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上半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内改造营业网点1.28万个,银行机构积极探索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设备服务能力及效率,实现复杂业务向自助机具的迁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的满足已不再是线上线下功能的叠加和堆砌,开始进行结构性、有机调整。像浙江、广西等地不少金融机构已在有针对性地改善线上线下服务,通过智能化服务升级,更多柜面工作人员得以下沉至农村,以助农服务点为支点服务更多之前无法触及的有效客群。

  不过,从《报告》公布的金融服务满意度调查看,农村居民对于银行网点排队时长、自助终端容易出现问题、手机APP不好用等抱有改进预期;记者实地采访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助农取款点也存在分布不合理、效率低、运营难以持续等问题。基于金融科技运用程度的加深,银行机构线上线下服务仍有改善空间,这需要农村金融部门整合资源,根据客户结构推动物理网点、服务机具和数字渠道等有机协同发展,以实现线上线下以及柜面和智能化服务之间的有机统一。

  信用建设与多重服务推进相呼应

  基础金融服务的铺设,让多重金融服务落地更精准。

  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得到平稳发展。2020年,全国保险密度为3205.67元/人,同比增长5.24%;保险深度比上年高0.15个百分点。去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1.18%,农业保险保障金额同比增加8.57%。同时,期货市场共有34个农产品期货和期权产品。2020年是中央明确“保险+期货”试点的第5年,自2016年以来,证监会在全国26个省(区、市)支持开展了584个“保险+期货”项目,保障天然橡胶、棉花、大豆、玉米、鸡蛋、豆粕等农产品现货规模1208万吨,承保土地面积3030万亩,惠及175万农户、7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提高5.1个百分点。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一特殊节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在去年底达到7881亿元,同比增长10.4%。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人民银行出台的一系列金融精准扶贫支持政策推动下,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超过9000万人次。更亮眼的是,农户信用贷款比例在去年底达到19.02%,比上年末高出2.05个百分点,特别是部分中西部省份信用贷款占比较高,农户信用贷款占比最高的五个地区为西藏、贵州、云南、青海、内蒙古。

  上述这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都离不开农村信用建设,反过来,普惠金融深化也会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到2020年底,1.89亿农户的信用档案已被纳入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同比增长1.61%。在此基础上,像黑龙江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报告》中提及的安徽省“党建引领信用村选点建设”工作,则通过省级政府协调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了农户生产生活信用信息的金融化运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中所说的“非信贷替代数据作用有望更好发挥”。《报告》也在对“十四五”时期普惠金融发展对策建议中提到,应不断探索完善与灵活就业、小店经济等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创业担保贷款覆盖面和服务效率,稳步增加对征信“白户”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低收入群体的金融良性运行机制。而这需要更加完备、健全且与场景关联度更高的信用建设和金融服务。

  关注农村重点人群的金融素养

  今年发布的报告在金融素养提升方面着墨较重。

  2020年,各地持续深入开展多样性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金融知识宣传内容不断丰富,线上线下渠道有机联动。《报告》以广东省的做法为例介绍了常态化提升金融素养的举措。广东省构建了“一体化、两基地、三人群、四品牌”的金融知识普及新格局,即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育宣传普及模式,推进金融教育示范基地、“金融读书角”两类基地建设,聚焦老年人、乡村人员、务工人员三类重点群体,并持续打造“金声粤韵”“金融知识普及月”“南粤金融春风化雨”“中国财经素养教育高峰论坛”四大品牌。

  《报告》公开了人民银行2021年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较2019年提高2.04,且相较于基础金融知识水平,消费者金融行为、金融态度和金融技能表现较好。农村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仍低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平均得分比城镇地区低3.45分,其中金融知识方面的城乡差异最大。具体来看,农村地区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平均得分为61.13,比城镇地区低6.41分;金融行为平均得分为71.73,比城镇地区低3.41分;金融态度平均得分为77.57,比城镇地区低0.87分;金融技能平均得分为70.43,比城镇地区低1.31分。

  如今,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多数农村地区呈现出以“386199”为主的常住人口结构,即老人、儿童和妇女较多地被留在村子里。受制于年龄,老人和儿童由于远离金融服务而更难接受到金融知识普及。基础金融服务和知识普及是保障农村家庭财产的有力手段,也是个人防范风险的基础,因此金融部门不可忽视相关的工作,应继续推动基于农村社区、学校的金融知识普及常态化工作,并稳妥创新投资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等以满足其相关服务需求。

版权所有 © 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0371-87088111    投诉电话:0371-86622099     地址:新郑市玉前路庆都首府23号楼

版权所有©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