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金融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21-08-27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宋珏遐

  早在今年3月份,江苏省多家金融机构就率先发出承诺,将大力发展针对江苏“三农”特点的普惠金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之后,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又于近期联合多部门打响了金融支持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发令枪”,指导意见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现代农村金融政策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全面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为我国未来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词,而其中农业现代化因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更为金融部门所关注。事实上相较于之前,“十三五”期间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呈现出相对明显的成效。根据今年5月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报告》,除了主要“菜篮子”产品产量保障能力得以加强之外,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显著提高,发挥带动、服务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且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产业融合也已渐成趋势。与此同时,包括主体信用档案、支付结算体系在内的农业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保险覆盖面拓宽、保障能力有所提升,基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涌现出来。上述这些都为金融进一步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信息共享

  助推农业全场景金融服务

  在金融科技发展及相关技术快速普及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在尝试以数据共享破解农业主体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体路径一致,不过在此过程中,共享哪些数据、如何用好数据、如何将众多数据信息转化为农业主体的信用信息,才是影响金融服务有效性的关键。在做好农户基本信用档案的基础上,部分地区根据当地农业特征共享重要产业数据,以实现金融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效融资需求的对接。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特征。记者在今年上半年的实地采访中发现,随着当地大田种植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或托管,少数主体正经营着越来越多的耕地;同时,原先经营耕地的部分主体如今参与到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等其他环节。由于规模化种植主体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金融需求存在差异性,相应的金融需求可能无法通过农户基本信用信息得到满足。为了发掘并更好满足农业产业中的真实融资需求,黑龙江省通过整合农业经营相关数据形成“农业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经营主体画像,帮助金融机构透视真实农业主体的经营情况和潜在风险。以种养殖环节为例,有了相对精确的土地确权流转、生产补贴和托管经营等数据信息,金融机构就可以摸清真正种植主体的经营规模和状况,以此匹配相应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当地也陆续开发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产品精准营销服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等平台,来连接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服务、农业保险、粮食收储、农产品销售等多环节,更完整的农业产业场景和由此形成的相对封闭的资金链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并降低资金风险。

  浙江磐安近几年在支持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模式。在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全过程质量追溯的基础上,磐安县政府将基础行政数据以及真实产业数据与金融机构实现共享,金融机构在发掘道地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过程中有了更明确的着力点,中药材产业在此过程中便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扩链和转型。

  担保机制创新

  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短板

  农业农村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国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约9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1.8万家,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填报数量超过100万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而其中部分主体在需要大量前期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因缺少有效抵押物和可靠的经营数据,同样面临融资难题。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2015年中央决定在全国普遍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此后,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监管与优化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重要内容。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成立33家省级农担公司,各县市设立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农业大县业务已基本全部覆盖。

  有了担保体系,各地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得以优化。据记者了解,在提供低成本资金的同时,江西、安徽等省份在近两年陆续上线了财政惠农信贷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打造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线上平台,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因涉及多部门和机构而造成的业务信息滞后、工作沟通不畅、数据统计效率不高等问题得到缓解。

  除了服务效率提升外,各省份也在根据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短板改进担保机制。像山东省农担公司就在通过打造城乡冷链产融生态平台,解决农产品流通难题并缓解信贷支持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据了解,模块化组合式冷箱是山东省农担公司打造城乡冷链产融生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地预冷、分布加工、骨干运输、终端配送”的智慧冷链基础设施的打造,在构建产业增值体系的同时形成了农业数据自动生成机制。此外,省农担公司还引导合作银行公布利率,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客户选银行”的竞价机制,有效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全体系已累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162万个,累计担保金额突破5000亿元,政策性业务占比超90%,政策效能放大了8倍;同时,农担业务平均担保费率下降至0.64%,综合融资成本6.2%左右,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贵的问题。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又组织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以提前筛选优质主体名单的方式进一步激活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打破数据壁垒,让金融活水更顺畅地流向农业产业。

  探索保险模式

  保障粮食生产主体收入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而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考虑到种粮收入的不稳定,现阶段种粮主体的积极性仍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今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赚。

  相较于其他金融服务方式,保险能够相对直接地保障生产者收入,与此同时因包含市场化特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财政补贴或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用,因此,相关模式探索也最多。例如安徽省就自2016年起试点了玉米和大豆价格保险,保险公司通过购买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看跌期权产品进行再保险,以对冲农产品价格下降可能带来的风险。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安徽的试点能够持续至今,当地针对玉米收入保险财政补贴常态化是很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安徽省利辛县的试点,当地政府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仅省级财政就补贴了总保费的43%。如今,利辛县的大豆收入险项目县域覆盖面积近8万亩,占全县大豆年产量的100%,1.6万户种植户参与其中。该项目还采用了亚式期权的设计,在保护大豆收获后一个月销售期平均价格的基础上设置合理基差,以保障农户收入水平。

  此外,记者采访到的黑龙江桦川县在连续试点玉米收入保险的同时,县级政府层面开始推行包括农资集采、土地托管、订单农业等产业模式。通过更大范围的统购农资和土地集约化管理,当地玉米生产各环节成本费用得以进一步降低,提前对接的下游较大主体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影响销售价格的粮食烘干、种植品种对接等问题。如此,农业产业升级与金融模式创新相互作用,让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进入“快车道”。

版权所有 © 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0371-87088111    投诉电话:0371-86622099     地址:新郑市玉前路庆都首府23号楼

版权所有©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