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以绿色能源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2-02-10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周萃

  摘要:

  随着农村生活改善和生产快速发展,农业农村能源消费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之势,但从能源消费品种上看,煤炭在农村生产生活能源消费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较少,因此,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我们加快农村能源转型与升级。

  推动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对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也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炊事、取暖、照明等生活用能以及农林牧渔业等生产用能。由于农村能源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远低于工业,农村能源问题常常被忽略。不过,随着农村生活改善和生产快速发展,农业农村能源消费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之势。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耗量为6.6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6%。但从能源消费品种上看,煤炭在农村生产生活能源消费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较少。以2016年为例,当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1.45亿吨标准煤,仅占农村能源消耗量的21.7%。因此,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我们加快农村能源转型与升级。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仍是民用生活散煤的核心消费区。散煤是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难点。推动农村能源转型,需要继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十三五”以来,国家持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农村机井全部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了农村电气化,基本解决了农村地区“用上电”的问题。但也应该看到,现有农村电网建设水平,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农村电网发展历史欠账多,供电能力和质量有待持续提升,离达到“用好电”的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继续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应加大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推动网架结构和装备升级,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和乡村生产生活电气化需求。

  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发展,应加快农村小水电、光伏、风电、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农村水电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低,便于进行电力调峰,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我国农村水电站主要分布在西部,云南、四川的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一、第二,整个西部地区的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加快西部农村地区水力资源开发,对推动低碳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太阳能总量的分布来看,西藏大部分、新疆南部以及青海、甘肃和内蒙古的西部等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好,太阳辐射总量很大,均属于太阳能资源极丰富带。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应充分利用农户闲置土地和农房屋顶,建设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配置一定比例储能,自发自用,就地消纳,余电上网,农户也可借此获取稳定的租金或电费收益。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物质资源丰富,秸秆、禽畜粪便是重要的生物质原料。将秸秆、畜禽粪污等气化,是当前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2021年发布的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4.94亿吨,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量约为4.61亿吨,实现碳减排量约为2.18亿吨。蓝皮书显还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到37.95亿吨。如果结合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生物质能各类途径的利用将为全社会减碳超过9亿吨。发展沼气等生物质能前景广阔,下一步可在畜禽养殖规模较大的县域,结合农村有机垃圾治理,建设区域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园区型“养殖-沼气-种植”项目和农户庭院型沼气项目。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及谷壳约9亿多吨,下一步还应继续优化秸秆气化技术,实现农村新能源的多能互补开发、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农村能源转型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扶贫的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我国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能源资源,积极推进贫困地区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特别是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优先布局能源开发项目,建设清洁电力外送基地,为所在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巩固拓展脱贫帮扶成果,未来应继续加强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在具备资源条件的中西部脱贫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应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为脱贫县打造支柱产业。

  农村新能源的变革必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实现农村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未来应着重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多能融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实现农村能源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让广大农民全面享受现代绿色能源为生活带来的改善。

版权所有 © 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0371-87088111    投诉电话:0371-86622099     地址:新郑市玉前路庆都首府23号楼

版权所有©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