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突破“整村授信”瓶颈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1-10-11
来源:
作者:
“整村授信”作为涉农金融机构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以行政村为单位,对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批量授信,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的“神经末梢”,有助于解决农户贷款难题,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但目前涉农金融机构在推进“整村授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题,亟待破解。
“整村授信”面临的瓶颈
客户信息采集存在阻滞。一是农村“空心化”现象较突出,客户群出现断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空心村”情况,不符合授信条件的老年人居多,青壮年群体多在主城区打工,人员难聚集,个人信息收集难度大。二是农户对个人信息采集存有顾虑。部分农户对涉农金融机构“整村授信”业务了解不足,对客户经理的信息采集工作存有戒备心理,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对信息采集和建档工作配合度低。
“整村授信”认知度不高。一是宣传机制不健全。涉农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对“整村授信”的宣传联动有待加强,对“整村授信”业务的宣传推广主要依靠机构自身,宣传效果不够理想,制约了“整村授信”业务的推进。二是宣传渠道单一。目前涉农金融机构对“整村授信”的宣传主要集中于线下,线上新媒体宣传手段运用较少,宣传内容缺乏吸引力,宣传效果不佳。三是宣传广度不足。“整村授信”业务的全面推广依赖于农户对“整村授信”业务的认可和积极参与,但目前农户普遍对“整村授信”业务模式和益处了解不足,“整村授信”业务在农村区域宣传覆盖面有待拓宽。
保障机制有待健全。一是激励不足。“整村授信”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性尝试,涉农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但目前“整村授信”的激励措施不足,难以充分调动拓展“整村授信”业务积极性。二是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农业受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交易行情影响较大,缺少农业保险等风险分担途径,农村经营风险无法有效分散和转移,涉农金融机构投放涉农贷款面临的潜在风险较大,制约“整村授信”业务的拓展。
队伍建设存在短板。一是“整村授信”客户经理人员不足。“整村授信”涉及的单笔业务金额较少,授信户数较多,基层走访调查需要下沉至乡村,深入田间地头,逐户上门采集客户信息,工作强度大,人员严重不足。二是客户经理业务水平有待提升。“整村授信”工作具有一定的业务交叉性,需要客户经理掌握专业金融知识、农业知识及农村政策法规,需熟悉当地经济特征及农户基本情况。但部分客户经理对当地民情、经济特征及农户情况了解不足,业务素质与“整村授信”岗位需求不匹配,难以准确甄别客户,不易识别贷款潜在风险。
突破“整村授信”瓶颈的建议
多管齐下,疏通信息梗阻。一是找准对象,精准采集。涉农金融机构需借力村委会,提前获取农户的基础信息,筛选适龄、信用良好的农户,制定授信白名单,逐户走访,逐户授信,实现精准授信全覆盖。二是分组走访,错时服务。涉农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年龄、岗位及工作经验,对客户经理进行分组,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与新员工搭配走访,结合当地农户的作息规律,调整走访时间,摸清农户资产及负债、生产经营、信用记录等情况,错时收集农户信息。针对农村区域从事房产装修、建筑、快递及货运等不同职业的农村从业人员的金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授信方案,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借力村委,推进授信。客户经理采集农户个人信息时,邀请村委人员陪同,逐户上门走访,帮助农户消除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顾虑,推动农户积极参与信息采集工作。
多维推进,织密宣传网络。一是创新宣传机制。涉农金融机构借助村委会靠近基层、贴近农户的优势,联合村委人员向农户宣传推介“整村授信”业务,形成“政府搭台、村银合作、百姓受益”的宣传格局,切实提高农户对“整村授信”的认知度。二是拓展宣传途径。涉农金融机构拓展“整村授信”线上宣传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整村授信”短视频及漫画等,增强宣传的趣味性,改进“整村授信”业务宣传效果。三是拓宽宣传广度。涉农金融机构要深入基层一线,定期开展“整村授信”进乡村集中宣传活动,向农户广泛普及“整村授信”业务模式、益处等内容,使农户明晰“整村授信”业务是将“农户申贷”的被动服务转变为“银行送贷”的主动服务,解决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提高农户对“整村授信”的认可度和参与积极性。
多元推动,筑牢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激励,提高整村授信业务拓展积极性。涉农金融机构可考虑“整村授信”增量奖励政策,通过补贴、奖励优惠等引导扩大涉农信贷资金投放,优化涉农资源配置,拓展“整村授信”业务。二是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强化风险分担力度。大力开发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针对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设计多层次、可选择、高保障的农业保险产品,拓宽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强化政府政策倾斜和资金补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摊机制,缓释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信用风险,推动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
多策并举,做好队伍建设。一是充实“整村授信”客户经理队伍,优化人员结构。银行机构加快推进自助智能设备普及,助力柜面业务分流,加快银行内部柜员转型,充实“整村授信”客户经理人员队伍,有效弥补客户经理队伍不足的问题。定期考核客户经理授信增量、信贷质量、合规操作及廉洁情况,对不能胜任“整村授信”工作的予以退出,不断优化客户经理人员结构。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银行机构定期组织客户经理参加“整村授信”业务培训,对金融知识、农业知识、农村政策法规等进行集中学习,有效提升客户经理业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在人员调整过程中注重新老搭配,发挥老员工对新上岗员工的带动作用。三是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工作动力。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减免信贷人员责任。强化对客户经理的正向激励,对客户经理基层走访工作给予一定的补助,激发客户经理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