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打好金融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组合拳”

发布时间:

2021-08-27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张宏斌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如何运用好各项政策条件,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便利度,强化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是摆在金融供给主体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涉及生产、经营、服务等全产业链的重构与提效;而从发展路径角度看,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既是一条通往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集约农业的道路,也必须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与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一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型农业,是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要素投入,尤其需要大量资金,这都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

  有效赋能农业现代化,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与路径是必修课,这需要金融供给主体把握好创新的原则。换言之,应建立金融创新的检验标准,这样的标准要从优化结构入手,既要看“量”的增长,又要看“质”的效能。

  构建富有创新活力且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助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前,提及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还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而针对农业产业的直接融资急需加强。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保险、期货、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等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完善的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可以让金融供给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这其中,科技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数字科技,金融助力农业现代化,无论使用何种金融工具都脱离不了数字技术的支撑,这是大势所趋。

  目前,在支持农业现代化方面,各类金融工具的组合施策在实践中层出不穷,但直接融资方面仍有待加强。从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需求来看,仅靠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资本下乡推进了多年,显现出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金字塔尖”上的农业龙头集团企业获得各类融资的机会较多,不乏诸多主体早已是上市公司了。但在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生态中还有大量的创业、创新型企业,而针对农业的创投型基金较少。这部分企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中数量较大,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其获取银行资金的能力并不充分,因此需要更多获得直接融资的机会。这其中,既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鼓励,也可以让银行通过投贷联动的方式支持部分具有科创属性的农业企业,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

  更完备且充分的金融服务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现代农业无论是在金融服务需求程度和期限,还是在需求层次与质量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多元性与复合性,这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环节、各阶段以及各主体。当下,虽然各类金融机构都在进一步做业务下沉,农业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获得感、便利性显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部分金融需求。但受限于城乡分割、二元并存的制度影响,金融市场二元分割、矛盾对立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上有显著优势,而有的机构在资金运用上却存在着效率不高及掐尖优质客户的问题。也就是说,供给主体大多是在优质客户的争夺上下功夫,而缺乏去做“难做的客户”的意识,抑或欠缺相关业务能力,很难触达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同时,是否能够“足额”满足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目前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事实上,解决上述问题根本还在创新上,这包括金融科技的创新,也包括组织与服务方式的创新。针对所谓“难做的客户”,无外乎就是让其“从难到易”,针对缺乏抵押物的主体,可通过信用评级尽可能发放信用贷款;针对资金需求较大,但按照传统评价方式很难给到足额信贷的主体,可以在保险、担保等手段组合运用的前提下,适时地满足其在融资上“量”的需求;针对具备核心企业带动效应的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可以由核心企业的背书做基础,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使得更多小微企业获得相应的融资。上述这些方式有赖于科技的力量,同时也要求金融供给主体根据需要灵活地对自身的组织架构进行变革,并且创新更多有效的服务模式。

  农业现代化需要资源禀赋的进一步优化以及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基础设施的支撑,金融在这方面要发挥引导性作用。众所周知,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基于智能化农业的需求,各类基础设施的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工作需要更长周期的资金支持,政策性金融在这个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有一种趋势是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融合发力,解决现代化农业基础性问题的资金需求。实践表明,政策性的金融供给也需要与市场化逻辑进行一定的匹配,商业金融如果渗透到政策导向的维度里,也会让政策的传导更有效率,更能找到适合的载体。

  因此,未来农村金融领域的供给方式或将被重新定义,并不只是按照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以及合作金融进行划分,而可能是互有渗透,将政策、市场以及内生动力进行融合,为需求主体提供更为高效的金融服务。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也要求金融服务必须绿色化。从发展趋势来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农业现代化直接价值体现,绿色发展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也蕴藏着绿色金融创新的巨大商机。因此,应强化绿色理念引领,在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工具和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等方面重点谋划、精准发力,让绿色金融成为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催化剂”。

  在构建绿色金融的组织体系方面,可以设立专门聚焦农业绿色生产、节能环保等板块的一级绿色金融机构或者研发部门,通过差异化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引导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奠定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机构保障基础。在绿色金融工具方面,加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风险投资等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与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新需求,提升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匹配度和效率。

  在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方面,坚持上下相结合的原则,从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绿色农业项目两个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统一规范、执行有效的绿色金融标准认证、考评和监管体系,保障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金融服务供给质量。

  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量巨大,涉及农业环节多、主体多,风险多元,既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又涵盖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单一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很难完成如此大的、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加之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金融机构风险传导的复杂性,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也应厘清并处理好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监管和创新、发展与稳定、竞争与合作的尺度,通过建立健全信用制度、风险共担制度,共担金融供给风险。

  在风险共担制度创新方面,需要健全风险补偿制度。清晰界定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权责边界,政府负责金融创新中的政策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性风险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同时,夯实保险及担保制度,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特性和农村市场发展现实,创新大额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构建“保险+期货”“保险+期权”“订单农业+保险+期货”等联动机制,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自然风险。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和“分保”的方式,分散并化解风险。

  做好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工作需要打好“组合拳”,需要金融机构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既要不断扩大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需求的覆盖面,也要强调精准、高效且可持续的金融服务能力的建设,让农业现代化插上金融赋能的翅膀,飞得更高、更稳、更好。

版权所有 © 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0371-87088111    投诉电话:0371-86622099     地址:新郑市玉前路庆都首府23号楼

版权所有©新郑郑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