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量”与“质”的权衡:找准金融服务乡村着力点
发布时间:
2021-06-23
来源:
作者:
乡村发展的基础离不开其资源禀赋,资源禀赋的价值变现既需要发展模式的创新,也需要金融的精准赋能。
记者在汉中采访过程中看到,无论是人口稀少的留坝县,还是靠近城市的南郑区,基于秦岭生态保护要求,都在进行着各自的探索。同时,在人行各级机构的推动下,银行、保险、期货、担保等机构越来越多地进行着协同创新的试验,并且,从传统的单一银行信贷服务,正在走向金融融合式创新的服务模式。
无论是长安银行结合扶贫互助合作社,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升级,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所发放的“乡村振兴贷”,还是建行与建信期货、人保财险协同创新生猪“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助力生猪养殖企业,抑或是通过“原浆基酒贷+动产备案登记+评估+担保”的方式解决动产质押融资的尝试,这些均充分体现了县域金融精准服务乡村发展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金融是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并发展的。像汉中这样的地区,其资源禀赋特征就是生态与文化的结合,二三产业均相对薄弱,财政收入有限,如果不从内生性的资源转化入手,提升生态文化价值,其金融服务的基础条件就较为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金融机构的主动作为和大胆尝试,以促进和引导产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除了从金融供给“量”的角度来考量金融服务的优劣,还要注重金融服务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质”。这其中存在诸多结构性指标的考量,既包括信贷投放总量,也包括针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还包括多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成效,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这样的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仍然是重点,而做好普惠金融服务要更多地从“填空白、补短板”来提出目标要求。因此,对金融服务乡村发展的考核更应该从“质”入手。
此外,乡村发展及金融赋能都需要开放的态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请进来、走出去”,让相应的产业主体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打造互赢的产业链上下游价值互通关系,让金融机构在健康、可持续的产业链条上发挥其资金效能,积极有效地推动乡村发展,让乡村更好地绽放人文生态的价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