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短板如何补齐
发布时间:
2021-01-25
来源:
作者:
农村便民金融服务是指在农村地区选取超市、农资店、村委会等地点建设便民服务站,设置专职客户经理为农村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能有效改变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助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短板,需要改进和完善。
完善农村便民金融服务意义重大
一是有助于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农村便民金融服务开通前,居民支取退休工资、直补款等需到乡镇银行网点,经常出现人满为患、ATM机被取空现象。便民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缓解乡镇网点取款压力,满足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办理取款、转账、充值等基本支付服务,节省往返县城、乡镇的时间成本和交通费用,给居民生活带来方便实惠。
二是有助于提升金融素养习惯。农村便民金融服务能够增加农户银行卡消费、汇款、缴费的比率,降低携带和使用现金的风险,强化农户金融常识和支付手段普及应用,增进对非现金支付方式安全、便捷的了解,改变农民观念陈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接收难、不认可的现状,进而提升农民金融素养和用卡意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三是有助于丰富市场供需信息。由于银行营业网点较少开在行政村,决策部门难以掌握真实市场信息。便民金融服务站直接开在村中,且管理员多为当地村民,与农户交往密切,对市场和农户的信息调查及时高效,对于涉农机构开展业务促进效果明显。对于没有业务往来的居民,可通过深入服务转化为有效客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是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信力。农村便民金融服务可直接拉近银行与农户间距离,逐步形成从客户观望到尝试办理,再到转变为忠诚客户的过程,进而提升涉农银行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区务工,与城市居民沟通密切,农村金融服务又会对城市居民进行二次辐射,有助于提升涉农银行机构城镇网点的社会公信力。
农村便民金融服务存在短板
一是政策引导和宣传不到位。农村便民金融服务事关千家万户,已得到农村居民普遍认可,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城乡一体化建设安排中虽涉及到农村医疗、环境整治、村民娱乐等多项措施,而对农村金融服务改善提及不多。虽然地方政府部门转发了相关文件,但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并没有提供实质性帮助。
二是站点设置过多且功能重复。目前,通过助农取款手段开展便民金融服务的机构有中行、农行、农商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业务功能重复且存在相互竞争。尤其是人口多、资源好的大型村屯,出现多家共存的现象。而针对农户的贷款形式仍以抵押、质押、担保为主,市场总体呈现银行供给无门和农户贷款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三是运营成本偏高且存风险点。农村便民金融服务偏重于公益性质,一次性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且在运行中风险点较多,包括:合作方素质不高产生的道德风险;管理员业务水平不高产生的操作风险;服务站地处偏僻产生的现金风险;制度体系不完善产生的管理风险;机具科技含量低产生的科技风险等。
四是农民对农村便民金融服务认知不足。在金融基础服务方面,因政策引导不到位、宣传教育不及时等原因,广大农村居民对国家普惠金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等政策知晓不多,部分农民对涉农金融机构及其提供的农村便民金融服务仍存在疑虑,即使是小额现金支取业务,也更愿意到银行网点柜面办理。
补齐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短板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支持。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协调村委会,提供独立便民场所,对站点的建设、机具购置等提供专项补贴资金。组织协调银行机构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将便民金融服务站纳入重点安全管理区域,落实区域监控设施、公安部门监督巡查、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手段,提升服务站点的安全防范能力。
二是丰富产品服务功能。金融机构要尝试在村屯建立便民服务站,安排特色产品办理。如:小额农户低息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流动银行车”服务以及代理保险业务等。同时,将便捷的金融服务直送百姓家门。如:针对个体工商户,开展零整钱兑换服务;针对农村嫁娶,开展新币兑换服务;针对老年残障客户,提供上门服务等。
三是完善支付基础设施。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站点基本为托管状态。要安装必要的物理隔离、远程监控、联网报警系统,切实规避现金保管、办理业务、管理员的操作风险,降低潜在安全隐患。同时,要强化科技提升,将远程集中授权、身份证远程联网核查等现代化手段融入到农村便民金融服务工作中,有效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金融宣传教育。强化对机具、设施、外部形象的日常维护,提升百姓对站点的正面认知,防范声誉风险。加强对银行内部人员和管理员的培训,提升操作技能水平,防范操作风险。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时刻关注合作方的家庭、经济情况,防范合作风险。加强日常巡查工作,提升服务站的被管理意识,防范道德风险。